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打坐成病
近來打坐成病的患者日增,趕快發個打坐需知給真吾的好朋友們參考。
好多善因緣的書盛讚打坐的好處,說是深層的休息,靜心等效果。也好多人打坐。關於打坐的姿勢,眾人的觀念差異不大,咸認雙盤殊勝於單盤,單盤又好過正坐。有些特別的法門裡,盤腿要配合舌頂上顎,提肛等。靜心與休息之餘,一段時間之後,問題慢慢的浮現了。
「醫生,我頭暈,常頭痛,胸悶」
「覺得頭頂有一股氣堵著」
「胸悶,腳麻,神經內科看了快兩年,找不出原因」
「胸悶,肩背痛,脖子好緊,頭重舉不起來」
「醫生,我腰跟屁股痠痛,便祕,右腳踝痛」
「你有在打坐嗎?」我瞄了病人一眼隨口問,總是給我說中。若不是打坐的,定是喜歡盤腿坐的。這類患者總有個標準的「打坐身形」,很好辨識。
「你要把屁股墊高,依照你的柔軟度呢…,墊10公分!墊了毛病自動會好,不墊怎麼醫也醫不好。」我說。
以下附上打坐說明書
1. 一般人盤腿打坐,屁股大概要墊高10公分左右。精確的說法,是坐在蒲團上,屁股的部分在蒲團上用硬泡綿墊或毛巾再疊高10公分。不是坐在厚10公分的蒲團上。
2. 接下來做細部調整。打坐姿勢擺好後,轉轉頭動動肩膀,有任何的卡卡的感覺,就是屁股高度不對,花點時間增減屁股墊的高度,找到一個可以讓頭頸擺動輕鬆無負擔的姿勢,那就是適合你的高度。
3. 高度定好了,請你的朋友從後面看你的脊椎骨和骨盆,如果位置不正,就在左邊或右邊的坐骨(屁股和墊子接觸的地方)墊個毛巾,調整到骨盆和脊椎是正的。
4. 以上是氣脈還沒練通時的變通辦法,可以避免「一坐成災」,也可以加速修行。直到裡面打通了,人鬆了,隨便你愛怎麼盤就怎麼盤,百無禁忌。
例圖說明,模特兒是我兒徐小胖,13歲,天生筋骨柔軟可以劈腿。但他的雙盤還是出現了問題(所以回頭想想筋骨僵硬的我們呢?)
(1) 有些法門打坐時要提肛,但提肛不是縮肛門。縮肛門會讓頭頂正上方的頭皮緊縮成一團,讓氣往上奔,造成高血壓、頭痛、潮紅、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 (太過用力的舌頂上顎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正確的提肛方法是想像會陰穴(前後陰中間軟肉處)上方5公分處有個小球,用意念把它縮小成一點,然後用意念把它往上提。切記,都是意念,沒有任何肌肉的動作。
(2) 屁股沒墊高的盤腿,會在胸部造成一條橫向的「堵住氣的牆」,牆經過的地方會造成胸悶心悸,牆的上下氣則呈現阻隔不交通的狀態,簡單的說,堵在頭的氣下不來,沉在下身的氣上不到頭,造成昏沉、頭脹、身重無力的現象。屁股墊高就沒事了。
(3) 有些骨盆歪斜的人,沒有盤坐的條件,一盤下身就歪了,造成盆腔疾病,腰痛等症狀。建議用正坐鬆腰的姿勢,練到能盤腿了,身體自然會告訴你。
(4) 在身體還沒準備好盤腿的狀態下「硬上」,兩個膝蓋抝歪了先不提,雙腳內收的卡點受力過大,會產生肌肉傷害,直接拉歪腳踝,造成「不記得什麼時候扭到過但走路腳踝就是卡卡的」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診間裡對打坐成災的觀察和對治之法。讓我們回歸靜坐於靜坐,不要羨慕別人,投注心力於軟骨功大賽。
至於某些宗教團體,聽道聚會必須穿著同樣顏色的制服,坐著同樣高度的蒲團,不能依自己身形條件稍有修改的,我只有一個忠告:「檔次不夠高,趕快另投名師。」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傷科推拿施力小技巧分享
理傷手技,或推或拿,我們的宗派從師父傳下來,最忌出死力。力要活,操作者(自己)得先鬆;操作者要鬆,身體的中心線(師父大概是講“中軸”)不能掉。怎樣在往復轉圜時還能夠清楚的控制身體不悖離中軸,我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小技巧如下。
很簡單,將舌捲起輕貼在軟齶上。軟齶是上顎靠咽喉軟Q無骨的地方。貼的點在硬軟齶交界後約0.5公分,有一個小凹穴處。
貼上後再開始工作,只要不要太過暴力,都會明顯感覺脊椎好似被一條線吊著般的豎直感。送出的力道會變得雄渾,但幾乎是沒辦法使用蠻力,就像上了一道保險。
練功打拳也可使用這個技巧,能夠比較明白體會“中定”
的狀態。以上純屬個人經驗,若有不對處請賜教。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不科學辦案兩例
病例一,爸爸,長年胃食道逆流,腹瀉,趕時間時氣衝頭頂,頭會脹,眩暈,咽喉不適。西醫診斷胃食道逆流,中醫診斷肝火旺。
病例二,兒子,容易腹瀉,嗜睡精神不佳,右手腕痛不能搬重,有打羽球的運動習慣。
答案
爸爸的病因是20年前在澄清湖馬場被馬踢到肚子,兒子的病因是小時候摔倒頭頂受傷,不是運動傷害,也不是大腸激躁症。爸爸自己忘了馬踢到這事情;兒子記得摔過,但從沒想過這一摔造成自己的問題,以為是打羽球。
學習
1. 科學的精神不能以他使用的工具或從醫所屬的科別來斷定。使用雙手或簡單的聽診器不ㄧ定就無法找到答案,而沒有目的的使用科學儀器,或許只是為了滿足或掩飾自己不科學的習慣。
2. 人不會無端生病,火不會無聊到跑去剋木,心腎不會無端絕交,骨刺不會自己生出來去壓自己的神經,胃食道不會故障逆流。
答案,看你想追多遠,跟把脈流派無關,跟用傷寒方或時方無關,跟師父是誰無關,跟中醫或西醫無關~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夏日炎炎之拜託別再刮了 III
回到正題,該怎麼處理中暑比較有效率右不傷身呢?前提當然是不要中暑,要注意防曬、通風與水分電解質補充。
無力,意識昏迷身體發燙的,叫做熱衰竭,出人命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老人,請加速送醫,不要DIY
一般曬到了太陽,感到煩悶、身體燥熱、頭重眼花的,表示熱氣已經攻到身體裡面了,下面分享的是老一輩傳下來的解暑方法,我個人喜歡吃,寫起來可能像美食攻略:
1. 超強型:涼性重的莫過於西瓜皮上的白肉,用湯匙刮起來吃,隨吃隨應,好吃的紅肉反而效果不大。
2. 強效型:椰子水青草茶一類可,但別貪涼拿來當水喝。地處熱帶的台南高雄人最擅熬青草,高雄六合路濃厚青草茶是代表,台北萬華的青草感覺稍弱了點。
3. 一般型:綠豆、薏仁、地瓜粉、石膏
綠豆、薏仁是良好的解暑方。綠豆湯,台南慶中街郭家的綠豆湯緜密爽口,是少見逸品。
早期養鴨人家若遇鴨群中暑猝倒,多用地瓜粉調成漿水灌入,隨灌隨醒。所以夏天的涼品常見粉圓、涼圓、粉粿等地瓜粉製品,是有道理的。粉粿為什麼是黃色的呢?這顏色是山梔子煮出來的,山梔子是退熱的中藥材,所以效果又可加成。今人用黃色食用色素,則遜了一籌。
在民間常用來退熱的,還有石膏。古早味的豆花,在豆漿裡會加入一定比例的地瓜粉,並且用石膏點出,既有口感,又兼能退熱。今人的豆花很多用洋菜粉,口感不明顯,像極茶碗蒸。
最後,經驗上占最大比例的,應該是沒怎麼曬到太陽,卻又全身不對勁兒,頭重肩緊,嚴格說來不能算中暑。真正的原因是身體的結構有問題,每逢季節變遷就適應不良,不止夏天,冬天一樣不爽快。再不就是皮刮壞了,衍生出的刮痧成癮,這樣的症狀吃涼冷反而不舒服,要吃點溫熱性的食物如蔥薑蒜,以及香辛料如辣椒、咖哩,做溫水浴,再不成就找認識的師傅去喬一喬,關卡過了就好了。 (全文完)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夏日炎炎之拜託別再刮了 II
一位先進提醒我:"刮痧並不是不行,只是方法大多錯了,"此言極是。否則若是連梳頭,刷背都怕了,則皮膚像故宮照顧翠玉白菜一樣,又太超過。順向輕刮,效果比指壓好,不唯氣液因刮板的刺激流向體表不適的地方,皮膚紋理也被整理成比較一致的方向。但每天做有益嗎?我不確定,識不及此。原則簡單歸納如下:
可以(O):輕刮,用圓潤的物體刮,使用潤滑劑(如按摩油)刮,微紅即止
不可以(X):疼痛,出痧(皮下出血) ,時時刮。
交代了刮痧,中暑還能怎麼辦?這我想先細說從頭,提出理論說明什麼是中暑,以及不舒服症狀的緣由。
吃完辣湯麵,渾身出汗,手腳暖和; 飲冰則冷氣吹來微覺寒意,這些普遍的感覺幾乎可以證明肚子裡面和體表感覺是有神經反射連通的。如果吃進東西可以影響肌膚,那體表受寒受熱會不會透過同一個"通道",反過來影響裡面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君不見寒流來時,麻辣火鍋和薑母鴨可以暖胃; 夏天吃剉冰與喝綠豆湯可止煩。
倘若突發性的熱能大量湧入(如烈日曝曬,高溫浸浴),堵住了正常體氣疏通的"管道",身體又是如何運作來平衡呢?想當然爾,靠近體表的用排汗,靠近肚裡的用小便。不管流汗小便,都需要血管裡充足的水份,強壯的壓縮機(心臟),以及健康沒有被刮壞,或不正確的身體結構扯歪的皮膚汗孔一起合作。
外頭曬到太陽,造成頭爆痛,全身緊痛,無力,肚子裡煩躁熱狂,腹脹吃不下,沒尿等一般認知為中暑的症狀,原因便呼之欲出--養尊處優沒好好鍛鍊的心臟,水分補充不足,效率差或受傷失去作用的汗孔,還有少運動全身歪斜的骨架,讓熱氣悶在裡面排不掉,身體便產生到處壅塞不通的感覺,像個快被吹爆的熱氣球。衰老,疾病損傷,肥胖等,更降低了發生的門檻。
依這個道理,能在暑熱中生活的人,擁戴著共同的特徵--臭汗味兒。放學時間的學生公車(尤其是穿運動裝背書包那種),剃個大光頭聚成一堆的新兵,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原因無他,用大量排汗來適應環境而已(待續)。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夏日炎炎之拜託別再刮了
"中暑人不舒服怎麼辦?"
"刮痧啊!"
"常刮!我們家都這樣。"
摸到這類刮哥(姊)背上那層像馬鞍觸感的"皮料",我總忍不住嘆一口氣。
"要刮啊!暑氣要刮出來,很舒服。淋巴也要刮,可以排毒," 患者說。
"那你有沒有發現,別人都不會中暑,只有你常中暑,為什麼?"我常反問。
先不談效果,單只從外表看刮痧後的人,真有幾分像被人拖到馬路邊打到爆的受害者:受傷的深淺或許不同,但就表皮看來,就是外傷。特別是習慣去找專業刮手的人,傷得更重。不是整片背漫著紅煙"痧塵爆",就是沿著經絡淋巴,一條條的噴漆塗鴉。若真有經絡,真瞄中了淋巴,經絡淋巴應該受傷累積大量毒素了,怎能指望它們還忍著傷痛幫你排毒呢?
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負責對外界的感知,防衛,溝通,適應,交換。人體許多重要器官的摘除或大部分切除,不會死人。只有皮膚,小範圍受損即有感染致命的危機。用皮膚大面積受傷的方式來解一時的不快,對我來說是種不理性也不划算的選擇。
"刮痧拔罐的痧會退,就恢復了啊!"一般人應該是這樣想吧!但,親愛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在我手底下的觸感,這些常刮,常拔的皮膚,既厚密且生硬,成了表氣進出的路障死域。體內鬱熱,排汗困難,體表緊繃,天氣熱就沈悶欲絕,刮板不重,痧點不黑則不爽,何處才是個惡性循環的終點?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真吾針法拍板
真吾的減痛針法發展到今天應該是拍板了,我找到所有該找的東西,也定下明確的程序和標準。疼痛治療至此,已無太多意料之外。
新的針法補足了唐代以來定義不清且被誤用至今的 “阿是穴” 針法,也證實除了肌骨疼痛外,可以直接影響臟器與腦部功能,提供了內科直截治療的新門徑。
感謝每隔幾天被我 “又改版了!這次真的是終極版” 大吼聲騷擾的同仁朋友們。過去這兩三年接受不成熟的暴力版本的患者們,謝謝妳們的貢獻,也深深一鞠躬,對不起大家,大家辛苦了。
訝異的發現,我在患者身上看見的宇宙,卻是我童年不知所由,不斷重複的塗鴉。真不知孰者為因,孰者是果。當作趣談。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辭歲文 2014
親愛的朋友,對真吾中醫來說,今年是個收穫的一年。這收穫,不是我們攫取,擴大了什麼,反而是懂了,放下了,而後繼續前行。
在疼痛治療的領域,我們似乎聽懂了身體的語言:它指引我們治療的方向,下手的位置,多深,多淺,慢與快,該繼續或移轉。簡言之,它用一種隱晦的說話,自行設定了還歸健康的計劃,盼著我們執行。
仰望鉅細靡遺的身體訊息,我們只能放下了當醫者的驕傲固執,以及先前堆積的技法知識,樂於當個聽話的傳譯者與執行人。這一切的轉變,都發生在美好ㄧ年的最後幾個月。
我們還不能知道這語言適應範圍有多大,能不能超越疼痛治療,於是,來年的繁重功課派下來了。回頭看看,不過剛進了登山口,登頂還在層巒疊嶂之後...
累了,但背包上肩,繼續前行!
訂閱:
文章 (Atom)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
-
Q :請問學長是怎麼跨進傷科這個領域的? A :我大學讀管理,之後到國外讀大眾傳播。回台灣後大眾傳播的大環境不好,為了找出路養家活口便考進後中。進了學校一心想學內科,讀了很多書,也花錢費心找了老師另外學習。到了四年級,一切卻歸零而走入傷科。學習傷科全賴一個機緣:三年級的時...
-
自比諫迎佛骨,這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公開反對小針刀的使用。這篇文章公布後置頂一個月,我的責任已盡,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我反對的原因有五: 所有用針刀能解開的東西,針灸針都能做得更好,而且不帶傷害。這是第一。 身體有記憶性。任何被認定為傷害的侵入,都會留一輩子,至死不會消失...
-
聲明: 診間來了兩個重症患者,分別在腳底挨了針刀,同一位先進處理的。一位被扎了無效,一位反效果,走路壓到會痛。因為犯到我了,所以只好再發表一篇文章,請真吾的朋友們: 「如果你的醫師要幫你做侵入式治療,請你先問清楚是針刀還是傳統針。如果是針刀,請你馬上跳起來往門外衝(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