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再論針刀之煩死了幹嘛逼我講這麼白



聲明:
診間來了兩個重症患者,分別在腳底挨了針刀,同一位先進處理的。一位被扎了無效,一位反效果,走路壓到會痛。因為犯到我了,所以只好再發表一篇文章,請真吾的朋友們:


「如果你的醫師要幫你做侵入式治療,請你先問清楚是針刀還是傳統針。如果是針刀,請你馬上跳起來往門外衝(記得個人物品和跟醫生說謝謝)。切記:千萬不要用自己珍貴的身體幫醫師練功夫。」

因為針刀一下去,所造成的傷害是永久的,而且是隱微的,是只有5元銅板大小但是外表看不出找不到的傷。


故事:

針刀就是針灸針的針尖改成小刀片,功效是「劃開沾黏組職」。幾年前在「樹大人多必有什麼」的大陸發明,在台灣曾經造成熱潮。但是因為針身太粗,造成患者劇烈疼痛,以及綿延的後遺症和糾紛,這股熱潮隨即冷卻。

近年有人把針身改細,刀片改小,名稱也隨著粉飾成「圓針」(我真看不出哪裡圓),或「微細針刀」。因為疼痛度下降了,結果又炒熱起來了。

和外科手術不一樣的地方是,外科手術會留疤,如果要修復的話,還好找好處理;但針刀傷沒有疤,如果患者忘了下針的地點,得用氣去探才探得到。去哪兒找醫生有那麼多氣的(就我啦~氣死我了!)~~


原理:

用針刀的醫師以為:針刀把粘黏的組織劃開,讓患者得以快速痊癒。

身體實際上發生的事:粘黏的組織是全身受傷歪斜(我講到快爛掉的不內外因)拉扯的結果(組織哪這麼笨,沒來由的自己把自己黏起來,等著醫生來割?)正確治療的方法是把全身受傷歪斜的地方次第解開,沾黏自己會打開。


Q&A:


Q:那為什麼有些人用針刀治療有效呢?

A:舉例五十肩的針刀治療:

1. 針刀每下一針,身體就受傷一分。一路戳,戳到下針點受的傷夠重,和外部拉扯的力量平衡了,疼痛就緩解了,沾黏也打開了。手就能轉動如常了。這是收效很快的恐怖平衡。

2. 可是患者的身體就多受了一個重傷。

3. 醫生戳出來的針刀傷,通常和身體原來受的傷站對邊,所以能夠抗衡。但這個恐怖平衡連線所涵蓋的組織、器官,例如肺臟,就被嚴重扯歪了。

4. 所以患者之後再有狀況,這新舊傷就一起發威致病,這回病得更重了,看倒霉的是哪個器官組織,反正絕對不是患者的肩膀(因為針刀傷的加持變得穩固),責任也不會是用針刀的醫師。


Q:為什麼有些人用針刀治療無效呢?
-
A:因為他身上原先的舊傷太重,身體再也挪不出空間,所以針刀一下,多了一個傷,身體就破錶垮掉了。


後記:


寫給操作針刀的醫師們(尤其是在網站上總是要患者一起比讚的醫師,我看到他們身上給戳出的傷,晚餐都快吐出來了。):

  • 如果真的覺得針刀可以解開沾黏,那請先戳自己一刀,用原子筆畫起來,然後解釋給我聽,為什麼原子筆畫的地方隔了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是硬的?粘黏不是全解開了嗎?解開了怎麼會硬?
  • 那要不要像戳患者一樣,找個地方自己戳個七八針十幾針,想一想為什麼戳愈多針,硬塊愈大?解開了怎麼會大?


寫給有計劃學針刀的後進菁英:
「不~要~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