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針傷科初階] 筋骨調整的入手著眼點


-
肌肉有高低檔次的差異,就如人有主從之別。用伸、屈肌的大類來分,大家不妨做個小試驗:想像你要拿前方桌上的一杯水,念頭一起,誰最先動?是伸肌。誰能瞄準杯子伸出手臂?是伸肌。最後誰配合收縮抓著水杯?才是屈肌。
-
回歸概念:伸肌直接連接意念,是主;屈肌則簡單的,配合伸肌而作單一收縮運動;是從。想像任何一個不是由伸肌發動的意識動作,其實很少。屈手指挖鼻孔的簡單動作還是得用伸肌先瞄準鼻孔呀!
-
關於肌肉的「檔次」,肌肉骨接點的樣態是個有力的證據。我們都知道肌肉除了收縮,還有記憶的功能。肌肉的記憶直接影響了慣用動作的效率。
-
在粉絲頁2014年1月12日的文章裡,我寫著:「從臨床的體會,肌肉的確具足兩種功能,一是活動,一是記憶。我們來做個小測試:試著用非慣用手寫幾個字看,你會發現振筆書寫時,不只是熟練度的問題,而是整隻手臂的肌肉都好像『不大到位』,會有卡住與僵硬的感覺。如果有心練上一個禮拜,那種僵硬感就慢慢不見了,你的肌肉偷偷知道你需要用另一隻手寫字,已經悄悄的改變了某些骨骼的角度,方便你做事。」
-
具有記憶能力的肌肉,骨接點面積一定要大,才有資本「偷偷的」改變骨接點的形狀,從而改變骨骼與肌肉的合作關係。在同一篇文章裡,我舉例子來形容骨接點改變的過程:
-
「有點像熱的柏油,或火山的岩漿,在你的肌肉底層無聲而緩慢的流動著、改變著。當『乞丐趕廟公』的程序完成後,這種黏而緊的質地的底層肌肉,力量足以改變骨架的角度,並且固定你的骨架於那個角度。骨頭角度一變,所有表層負責活動的肌肉就因此而改變,有些肌肉掌權,就主導了活動,並且可以調動周圍的資源;有些肌肉轉成跑龍套的配角,而且常因為分身乏術而疲勞疼痛。好像人生喔!」
-
這「黏而緊的質地的底層肌肉」,我們可以輕易的用手摸出來。分布在哪兒呢?是的!在伸肌的底層。從這個點出發,我們重新回頭看待身體的不正常張力和痛~這些是屈肌收縮無法放鬆所造成的嗎?表面上可以是這樣。但屈肌為什麼自顧自縮著放不鬆呢?因為骨頭歪了。繼續追去,誰讓骨頭歪掉的?真切的原因是型態不正確的伸肌骨接點。
-
如果同意肌肉骨頭的關係是由骨接點和深層肌肉決定,我們再從解剖構造來看,屈肌不過是單點連接在骨面上,伸肌的骨接點是整片黏附在骨面,面積豈止數十倍於屈肌!至此,誰負責記憶慣用動作?誰負責回應人的意志,調配肌肉與骨骼的相對關係?誰檔次高?答案很明顯是伸肌。
-
這個邏輯順著走下去,用針或用手治療疼痛,該從哪裡入手著眼?我建議從伸肌面,因為可以和患者的身體意志接軌。曾經我得出這樣的答案:「屈肌伸肌是互相拮抗,是一體的。調屈肌就是在調伸肌,調伸肌就是在調屈肌,沒有必要分別肌肉的層次。」但臨床經驗多了,發現:「從屈肌面著眼入手,只能榨出該組拮抗伸屈肌『剛好夠用』的空間,如果放大到全身,會必須發展複雜的技巧,來克服全身上下無法整合,也就是『定不住』的狀況。但從伸肌面入手,可以直接還原肌肉與骨頭的完全正確關係,也就是一個人生下來被賦予的原廠設定。而這個正確的關係可以引領治療者走向全身性的結構正確。」
-
要著手引動伸肌深層,改變骨接點,還原完全正確的肌肉與骨骼關係,一開始得出大的力量(熟練了以後用意念調動,不需要出力),目標要瞄準在筋骨交接的深層,因此會走向一條相對艱辛的路。但練成後,就可以用意念驅動肌肉骨骼皮膚的走向排列,扎下意念控制的基礎。
-
這個基礎會引領你走向一個沒有限界的療效(我還拼命的進步著,尚未看到邊際),若有機緣巧妙配合,可以發展出對人體的洞察內視能力,走進內外科同治的境界。以下會再續三兩篇,帶有興趣的朋友們進入這個門徑。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鍛鍊核心肌群,然後呢?


Q:如果鍛鍊核心肌群真如大家說得那麼讚,為什麼老徐每天揮汗如雨,在診間裡搶救因為核心肌群卡住,而導致的
-
1. 身體橫切成五段,扭曲成三個不一樣的方向 (來自上腹)
2. 下肢氣腫,小腿緊繃(來自上腹)
3. 肥胖身形尤其是屁股(來自上下腹)
4. 胸悶頭脹,呼吸淺短,吸氣只能吸到胸口(來自下腹)
-
的患者???
-
A:應該是老徐搞錯了啦!你說的症狀和核心肌群的鍛鍊無關。~核心肌群是人體重要的肌肉,核心肌群的強壯可以幫助你在運動中的動作更穩定,運動表現更好,而且對一般人來說,鍛練核心肌群也對改善腰酸背痛會有一定的幫助喔~。
-
-
Q:那為什麼我一針一針把核心肌群解開,練過的患者的這些症狀就好了?
-
A:應該是他們自己練壞的吧!練壞的人才會去找你呀!
-
-
Q:那為什麼我上google搜圖,每一個做核心肌群訓練的人吸氣都吸不過胸口,氣下不去呢?難道,每個人都練壞了嗎?
-
A:你看錯了吧!真以為你那麼神,看照片就能看出來啊?
-
-
老徐:喔~~~我了解了...鍛鍊核心肌群不能停下腳步,要每天不間斷練習。中斷了以後,不管發生什麼事,就與核心肌群的鍛鍊無關了...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養生大原則是什麼?


-
「醫生,你為什麼在喝冰的?」患者看到我診桌旁的可樂罐,瞪大眼睛問。
-
「從小喝到大,習慣了。跟你說,可樂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飲料,你看它賣了這麼多年都沒事兒!」我的標準答案如此。
-
「你跟別的中醫師不一樣呢!看你這樣,那到底該怎麼樣養生呢?還是不用養?」患者常問。
-
-
真吾的朋友們,又到了大驚奇Q&A的時間了,本週題目是:
-
Q:「養生的大原則是什麼呢?」
-
舉凡吃的、擦的、推的、按的、蒸的、烤的,從嘴塞進去、從菊花灌進去、從皮膚打進去,幾百萬一組療程到60元一方三明治,抓準人們怕死的心理,想發財的人用媒體包裝對銷售有利的想像,神妙的貨色,綺麗的道理,而養生大原則呢,就掩蓋在嘈雜的訊息堆底下,甚至,被刻意否定掉了。
-
個性「背骨」的老徐於是登高一呼:
-
-
A:「養生的無上妙道是:你必須知道自己養的是什麼。」
-
養貓給貓罐頭,養狗給狗乾糧,養牛馬的給草料,養獅虎的給生肉,天經地義。剩下的不囉嗦,預防針打一打,每隻就都活蹦亂跳的。問題來了,養人怎比養動物難這麼多?而且愈來愈難!
-
「現代人」這個生命體,說難聽點(旁白:「幾時見你說好聽的...」),就是一個給現代科技污染的貪懶靈魂,附生在億萬年千錘百煉出來的軀體上。好似一個潑孫騎在爺爺的肩頭,要他做出各種億萬年沒做過的特技表演,來取悅自己。懶得走路要坐車,嫌大自然髒得抗菌,晚上不睡覺滑手機,嫌爺爺老醜還在他身上臉上打塑膠...
-
驕縱的孫子居然也會怕爺爺短命,自己跟著完蛋,想在不犧牲自己特權的前提下,說是奉養爺爺(養生);跳出來一萬步看,救爺爺還是慣孫子,能兩全嗎?
-
養生,一句話,尊重身體。不但尊重它的結構設計與習慣,也尊重它發展的背景。以下是我在診間常給的幾個答案:
-
-
*尊重幼年時期的生活條件
-
你的身體會參考幼年的生活環境而發育,這是生存的機制。小時候多勞,如農家子弟、自幼習舞(武)、小學國中體育校隊、長途跋涉上學的,肌肉結實心肺強大,長大後不可懈怠,要維持運動習慣。
-
相反的,小時候每天讀書,汽車接送的小孩,長大不可貿然劇烈運動,否則多留傷。真吾診間裡年輕的男性患者,有一定比例是因為長大了愛美,重量訓練過頭而成傷。這類傷都很深,沒用針取,大概都是留一輩子,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內科疾病。一般也常聽到公務員或銀行員離開長年的工作崗位,隨即發阿茲海默症的。無他,生活條件驟變,違反了身體發展的設定。
-
自幼吃素的,不見大礙;長大了改吃素,就常見不適應的症狀。所以飲食條件的改變,也不宜貿然。我五歲就喝可樂,所以長大也跟著,目前無礙(羞)!
-
很多長輩早年移民,老了又搬回台灣,大概是身體在呼喚原生的水土。所謂落葉歸根,歸了根心就安了,身體也舒服。我在高雄長大,回到高雄覺得親切愉快,東西也好吃。但從台中搬到高雄的患者,很多為高雄的乾熱所苦。我覺得如果沒有太嚴重的污染,能住在從小長大的地方,真是福氣。
-
-
*尊重先祖的生活習慣
-
往上推五代,如果都住在中國南方,宜多吃飯。因為胃部習慣了米飯的特定重量感。我的先祖是北方人,就飯麵混著吃。
-
古時候人窮,只有碰到大事能吃肉、吃糖,所以每個人肉和糖少吃點好。大陸北方只有菜糖沒有蔗糖,我父親來到台灣愛上了蔗糖,牙齒就全拔光了。我也愛吃糖,大概是遺傳不優,幾乎每顆都補銀粉。
-
-
*尊重人種的差別
-
人種的背後蘊含了一整套維繫千萬年的生活習慣。英國的研究,日本人是世界唯一可以在腸胃中消化海苔的種族。如果沒有日本血統,吃海苔海藻類養生大概沒效。一個大喇嘛患者,在西藏因為生存條件惡劣而習慣葷食;到了台灣因信徒勸而改吃素,旋即貧血送醫。
-
-
*尊重原始人種與動物的生活習慣
-
-
對於養生大原則有疑惑,就假設自己若處身在自然環境裡應當如何。例如:自然環境裡沒有冰箱和瓦斯爐,所以冬天喝點冰水應該無妨,夏天建議喝常溫的水。躲開化學食品、織物、器皿,應該是合理的養生原則。所以,該不該吃維他命呢?
-
人的身體,有兩隻長而強健的腿,多走無妨;兩個細細的手臂和小手掌,最忌貪取(兩個小手掌合起來就是胃的大小,吃飽就好了,別打包。原始時代可沒有家樂福大塑膠袋呀!)提重與負重對健康影響甚鉅,後面專文敘述。
-
不管活在什麼地方,最早的祖先都在非洲,這在基因研究已是定論,所以沒事到野外大草原走走跑跑,曬曬太陽鐵定不錯。
-
-
歸結養生,我的主張,一是「尊重」,一是「自然」。
-
前幾天網路上看到一位當紅的內家養生大師受訪,問題是「何謂氣機導引」,大師劈頭回答:「就是你對一件事情的發展,在它還沒有發展到結果的時候,我們在之前就依照它的蛛絲馬跡的一些訊息,我們掌握這些訊息,然後改變它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只要把這邏輯套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去決定任何事情的果。這就是導引。」這樣的想法發展出的養生操,是在寵孫子還是在養爺爺,我沒聽出來。大概他已經研究出兩全的辦法了。現代人的大家都喜歡這樣的辦法,不是嗎?
-
附後:喝可樂,在養生的概念中,不一定是對的。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