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細活兒若此



幫一位患者治療內外科混雜的病症,患者環臍脹、上腹部有水在裡面的感覺、高血壓伴隨頭脹與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次的治療重點在血壓和頭部症狀脹的處理,於是用針,扎開後理順全身皮筋骨,標齊對正後,接著再用針、再整理。


回溯診斷的過程是患者脫鞋站著,我把全身的皮肉徒手整理順了,骨頭對位了,才開始觸診全身找到應該下針的點。待到患者扎完針下床的時候,一腿跨下床,「叮!叮!」兩聲,是零錢在口袋撞擊的聲音,我心想完蛋了,怎沒檢查口袋...


再回溯趴在床上,扎到半小時結束時,我探了探,豪氣地和患者說:「血壓搞定了,以後不會找你麻煩了。可以下來看看。」


患者下了床,將整個身體再度理順(因為趴在床上和腳踩地,身體的型態是不同的),再檢查後,不好意思地和患者說:「真對不起,因為處理你的時候口袋零錢沒有要你拿出來,趴在床上扎針時壓到,身體有點歪歪的,所以這禮拜左邊口袋有零錢時,你的血壓會降下來,沒有的時候,血壓如舊。這個問題我們下次處理。」


「所以要配重?」患者是從事營造業的,是個力學專家,對中醫也有興趣,能使傷寒方。這下他感興趣了,開始「拿出來~放進去」的測試,「真的耶!口袋放個手機,頭就輕了,拿掉就脹。」


突然想起國中時看志村健的大爆笑,有一則是講明治維新後頒布禁止帶刀令,外出時腰間不得配掛武士刀。令出第一天,男人(志村健飾)出門前,太太拿了一條蘿蔔配在他的腰間,於是路上是他唯一抬頭闊步,其他的人則像暈車一樣東倒西歪。


讚嘆人體如天平,多一分少一分都是失手,感嘆細活兒若此,再精細的操作抵不過系統本身的誤差,讓還沒出手就註定失手了。回顧近兩年來的進境,不過只是在解決一個問題時,盡量找出如何不去製造新的10個問題的方法,而已。

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淨膚雷射,雷射除斑與導入




真吾的朋友們,臨床發現三例胃食道逆流,伴隨胸悶,失眠,頭面潮熱等症狀,用針扎的問題點都在面部額頭和頸部這些地方。


三例共同的經歷是曾經做過淨膚雷射,除斑與導入(如標題)。


偶沒有說去打飛梭,回春和導入會變成胃食道逆流喔!不過如果您要去做,可能有一些巧合,真吾稽徵所會抽稅,然後幫妳散功。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醫學起手~~脈法之二




[前情提要]

1. 脈診屬於方寸之內的「遙測技術」,對於精密度的要求比全身遍診高。初學脈診,要有拼死提高精確度的狠勁,不宜動「四診合參」的凡心。

2. 醫生對於自身指尖皮膚的正確性要有認識,要有檢測的方法,並謀求改進之道,否則當成為診斷不確的第一因。


[本集開始]

脈法多歧,各擅勝場。但要把得準,秘訣只有一個,就是「做好變數控制 」。除了這件事以外,若還有不傳之祕,不傳也罷。不論什麼脈法,變數控制沒做好,就會出現「捨證從脈」或「捨脈從證」的差誤。若這差誤成了中醫師的沈默容忍,那麽病脈症曾無一絲矛盾之處的「傷寒論」就不需要讀得那麼辛苦了。


變數控制聽起來很理工,簡單的比方,隨意出手診脈就像染布之前沒把布洗乾淨,染上不管多漂亮的顏色,裡頭總會看到雜斑。有了雜斑就藏起來,然後把乾淨一點的角落到處炫耀:「嘿~~來看喔!我的布染得多麼漂亮呀!」這是古今學醫者的通病。病到自己都沒發現,好像年輕女孩子以為月經本來就會痛啊!


比較常見的脈象差誤,卻被大家忽略的點,大概是什麼狀況呢?我隨意舉幾個例子,大家可以試把看看脈象是否會變化:


特定身心理狀態:
病人飢飽、大小便急、新運動後、心理壓力等


活動痕跡:
-病人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到診看病
-病人於不同天氣穿著不同厚薄的衣服
-病人配戴能量飾品如水晶、佛珠


姿勢:
-病人不同的身高,坐在固定高度的桌椅上
-病人坐下來後腳踩的位置沒固定,有人腳伸出去,或回勾在椅子下
-病人穿各式各樣的鞋子,高跟、平底、軟膠鞋、赤腳...
-病人腳有沒有踩地,例如小兒坐上診療椅但腳懸空
-病人大腿開開或夾緊
-病人身體往前傾、後仰或扭曲


我曾經跟過某大家的診,他的患者多到每個患者只能分到一分鐘,醫生也以這一分鐘能開出處方的「精確」而自豪著。販夫走卒士農工商匆匆進出診間,氣不定神不閒,有的背著大背包卸下來放在腳邊,有的穿高跟鞋縮著腿,小孩子給媽媽抱歪歪的在懷裡,就這樣伸出手把脈。


如果是這樣粗略的過程,這整個系統的差誤就必須用看診次數來彌補,意思是,精確變數控制下看10次能好的病,在沒有變數控制的情況得看上100次,用其中正確的10次來把療效帶出來。不過,如果醫生名氣夠大,100也還是個值得患者傳頌的數字。反正體質慢慢調,中醫中藥嘛!


我也曾經上過某治癌大家的課,此人純以脈斷。課堂上他秀出一張患者的處方表,某週開某方,次週因脈象變化改開某方,下週又因脈象變化又開某方。其中不乏隔週寒熱交雜反覆的開法。講師也以自己脈診的「精確」自喜著。


我當時對醫學半知半解,但當下的想法是,這要是給人吃的,不是給爬蟲吃的。人的體質真的會每個禮拜都髮夾彎嗎?若真這樣吃法,人也吃成爬蟲了。還是脈診時沒有把變數控制好,入彎角度不對,出彎就轉向過度,沿路甩尾呢?原諒我的飆車用語,但腫瘤的治療不就是一點誤差都會致命的山道駕駛嗎?


實相的精確和醫者沾沾自喜的精確是不同的。多數醫師不曾統計自己手下痊癒和逃跑的患者比例,並且依照這個比例檢討自己的技能,就像染布前少有人檢視布面到底乾不乾淨。


沒錯看病的變數很多,其實沒辦法把患者像溫室的植物那樣規範,但是,至少把診間地板擦乾淨,讓每個人都赤腳進來,這就至少降低了因為鞋子材質版型帶出來的誤差。囑咐看診前空腹兩小時,提前20分鐘到診,也是很好的辦法。其實都可以做,端看醫師的心意。


進階的看,內科診脈最大的誤差來自哪裡?來自沒有把外傷考慮進整個診療系統。例如:患者肩膀曾經脫臼,把到的寸脈會是浮的外感脈;若手肘曾經撞擊受傷,關脈就是浮大的;手腕扭傷過,永遠就是腎虛脈。


「無稽之談吧!」內科醫師這樣看我。但我就是把藥櫃撤了,就是不把脈,而且我什麼病都能看,就是沒有東西能擋住我。原因不是我聰明,而是我有做變數控制,雞蛋裡挑骨頭,所以我相對精確的掌握了關鍵技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的內科病都是從外傷來的,科科科!噓~~不要張揚...)。


回到內科脈診,說了那麼多,我們到底要怎麼調整患者,來獲取齊一的診斷起始條件?調整的核心是什麼?


調整的核心永遠是前手臂皮膚的平直。


「多平多直?」

「像一綑乾義大利麵那麼直!」

「為什麼要像一包義大利麵?統一肉燥麵不行嗎?」

「不行,因為統一麵是ㄎ一ㄨˊ(捲曲)的!」

「為什麼ㄎ一ㄨˊ的不行?」

「因為你用尺寸來代表全身,尺寸歪了不就是全身歪了?那脈若有不對的地方,帳要算在誰的頭上呢?是因為歪還是因為病?」


同意這個假設,就不要花錢去上脈診課了,除非你想去踢館。就讓不傳之祕,不傳也罷!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