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病氣的傳導


真吾的朋友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是醫生感到緊張,患者感到新奇,緊張新奇的題目:
-
Q:「患者的病氣會不會傳到醫師身上?」
-
A:關於這點,當年師父說了兩個答案,我記憶猶新:
-
答案ㄧ、「廢話,當然會!怕死的就不要來。」
答案二、「我們這種真正能把病人醫好的醫生才會啦!你們還早咧!」
-
於是乎,從師父說完,我便一直認定被患者傳病氣到身上是一件神聖光榮的事情,嚮往不已。
-
我記得在醫學院唸書時,有在外頭拜師學針的同學,告訴我一些關於避開病氣的方法,例如兩個腳跟抬起來不要著地、扎針後拇指和食指畫圈,像「OK」那樣的姿勢、或者不要正對患者的腳掌等等。當時不知道「病氣」究竟是什麼,想說大概是一團雲那樣的東西,會飄進醫生的身體,然後必須用方法把雲朵「擠」出去。
-
看病既久,病氣跑來跑去的事情不再新鮮。我一天看18個病人,18道病氣就「飄」進我的身體18次。
-
有好笑的飄:一下針,就算是剛吃完早餐,我的肚子便餓得咕嚕咕嚕叫。
碰到熟患者我便佯生氣道:「肚子餓啊?下次要吃早餐再來!」
患者驚奇:「你怎知道?」
我沒好氣:「因為我餓啦!」
-
有哀傷的飄:有男性患腹部有瘤塊的,肚皮上還印著一張粉臉,我一摸就想掉眼淚,大概是宿緣吧?
-
醫到肚子脹氣的,我的肚子就有脹感;摸到頭暈的我的頭便有暈感。病輕的還好,病重長腫瘤的針才刺進去,我還真想衝到廁所去嘔吐。自己狀況不好時,一摸著患者,脖子開始真的緊,頭開始真的痛,大概都不是不尋常。寫著寫著,真糟糕變成抱怨文了。
-
-

Q:「什麼是病氣呀到底?」
-
A:
我在3月20日寫了篇文章「 疾痛無根 惟體自招」,裡頭有一段話:
-
-
「感冒有感冒的症狀 ,否則就不叫感冒。疼痛有疼痛的症狀,否則就不會疼痛。
-
撥開症狀的雲霧,感冒其實有感冒的『體』。是因為正常的身體變成這個『體』,所以招致了感冒症狀。」
-
-
意思是每個生病的患者的身體,從皮膚到骨骼、內臟,都帶有那種病的特殊體態,是這個不對的體態招致了一系列的症狀,不是一系列的症狀無故糾纏一個正常體態的人。
-
這寫起來有點拗口,大約是「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一類的意義。借用這個理論,病氣的傳導,於是乎可以分成兩個層面看:
-
在身體上:
-
當醫師觸摸了患者,如果醫師的手無瑕隙的貼上患者的身體,醫生和患者的體態就有機會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系統。在新系統裡,醫生與患者的體態互相代償。所以醫生會跟著患者的症狀走,前面說的肚子餓、頭暈嘔吐等。另一面,患者的體態也會被醫師改變,常聽到有患者去給醫生摸一摸,說「感覺病就好了一半」,也是這個道理。
-
在心念上:
-
醫生在查病的過程中,心識足以與患者的疾病相合,醫生的身體才能覺知患者的體態,結合為一個系統,開始代償與傳導。
-
所以,病氣要從患者身上傳給醫生,想想還真不容易,難怪師父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具有「病氣可傳導性」的醫生,從我自己的經驗歸納,大致上得具備以下的特質:
-
1.  有意願負載承擔患者的病體 
2.  有足夠醫學知識,能觀照患者的問題
3.  身體鬆度夠,足以被改變(明教的乾坤大挪移!)
4.  有良好的密貼或切診技術(武當綿掌!)
-
簡單的說,病氣傳導就是患者體態不對,醫生一黏上去就會轉進來,沒有飄來飄去的雲啦!病氣要傳成功,條件是很嚴苛的,就算客觀條件符合了,也還有醫生個人意願的關口。
-
Q:「病氣會讓醫師生病嗎?」
-
A:傳染病不論。非傳染性的疾病,醫生和患者停止接觸後,系統瓦解,醫生的身體自然就歸建了,不會有不可逆的影響。不過轉變和回復的過程都會消耗一些能源,所以醫生要鍛鍊身體,氣要夠,才經得起患者的「折磨」。
-
說到「折磨」,我腦袋浮出一個畫面:北劍何明華老師,練習時總是屹立著,當我們學生攻擊的靶子。還記得他沒間斷的被竹劍敲著頭(有帶護具),一面豪氣地喊著:「用力一點!老師站在這裡讓你打,以後你學會了,也一樣是站出來讓後輩打!」
-
我想,當醫生的,就是彎著腰頂、趴在地上墊、伸出手拉、讓患者可以踩著、勾著、拉著逃出生病的爛泥坑,病氣什麼的,不用太在意;而且長壽的醫生很多,更不用太緊張。山醫命相卜,古時就是五大賤業,沒有自憐自艾的空間。師父圓眼一瞪:「怕死的不要來!」職業雖賤,骨氣在此!
-
-
(附記:針傷科初階本來預計在握法後講貼法,但因此文才想到貼上患者後病氣傳導的問題,得一併談鬆身散氣之法。卻鬆身散氣之法不是文字可盡其妙,所以貼法只得先不談,下一篇文章改寫針法初階。特此致歉)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針傷科初階] 之三--握法



第一篇文章談從伸肌或屈肌入手的抉擇,會引導至不同的治療思維、手法、與後續技術縱深;以及第二篇談診斷上的信念:要相信人體本自強健俱足,一切病因皆是外來。本篇文章談的又是個十字路口的抉擇:抓握時是姆食指發力,或小指發力?寫成具體的研究問題,則是:「在診斷,固定與調整患者時,該如何正確握住患者的肢體?」 

抓握有什麼好特別談的呢? 我先繞個大圈。在意念上,「鬆」與「靜」,是文武醫禪共通之大道。以醫學論,鬆可以化緊,靜足以分別,是診治的動力來源。外在的「鬆」與內在的「靜」是綁在一起的,最後會是同一個境界。醫師住在這個境界裡,祖師爺就會在你手上塞一只隱形熨斗。看病,就變成是燙衣服一樣的直覺性整理工作。要往這個境界走,在和病人短兵相接時,得先學會抓握。抓得好,醫生自己先鬆先靜,取得了診治的位能。患者也因此感到舒緩。會不會抓,患者其實都知道。

握法在一般傷科教授是被略而不談的。教師若非不講究這方法而胡亂抓握,就是覺得太簡單,不需要特別談。但是,「握」法不正確,就與「貼」法無緣。針傷科醫師不會貼,治療者就無法與患者合為一體,氣不能交通,意念就沒有發展空間,未來不管治療或診斷只能到一個程度就上不去,更別提以外治內,內外同治了。內科醫師不懂貼,每次搭脈角度不同,手指和患者尺膚就隔了一層紗,不真切,也無法建立一致的標準。所以,握法是個重要基礎,有學習的價值。

先不談診間裡的事。一般人抓握的習慣,是食中指出力,與拇指成嵌制之姿,而能固定物品。無名指和小指的出力是遞減的。這個出力方式可以把胸大肌的力量順利的引導到手掌,增強抓握的力量。

大家可以走出戶外,依著平常習慣抓著公車站牌的支柱,感覺一下。食中指出力的抓握習慣,力量會不會卡在上半身(答案是會)。若卡住了,外在來說,全身性的活動會有很多角度是受限無法連動的;而內在呢,頭顱內的壓力會升高,無法同時進行清楚的思考和觀察。抽象的意念上,是在進行「掠奪」。

現在要大家留意的習慣,是用小指「扣」著同一個站牌柱子。其他手指的力量依序遞減,中指、食指和拇指輕輕的搭在柱子的表面上。特別說明這「扣」,不是出力捏著,而是支持你的手不會沿著柱子往下滑的鬆活勁道。活動看看感覺一下,你會開始發現,這種抓握法,外在來說,會讓周身的肌膚筋骨是放鬆而靈活的;內在而言,氣反過來可以向下沉降到腳底,不會上衝腦門,所以思緒與觀察周圍的能力是敏銳的。

直說吧!這是武士刀的握法,是棍棒槍戟的握法,是武術~~是用來作動殺人所需要的快速反應與冷靜思考。練起來變個方向,是醫術~~就能用來救人。

原理知道了,可以看後附的圖片。圖一與圖二是無名氏示範的正確握法,是用小指來操縱刀身以及患者的手臂。此外特別鳴謝湯姆克魯斯示範錯誤握法,這樣握法是以食中指出力,把刀給握老,遇上行家就不妙了。大家可以設身處地體會一下這兩種握法的不同感覺。

練習法:

初步:

1. 先拿支棍子像圖一一樣的握著,或者上YouTube觀摩竹刀或武士刀的握法,試著轉動手腕棍棒舞動,要練到棍棒不會滑開掉下來

2. 練習熟了,就開始握著活人的前手臂,腳踝等「長得像棍棒」的部位 (圖二)

3. 接著,學習托上臂與膝後(請患者躺下,從下方托起膝蓋)

進階:

4. 用相同的要領抓握腰、臀、脅、肩等大面積的部位,練習手雖然不能圈握,但不致滑脫。大面積練好了,可以用練抓握小的面積,如把脈的寸口部位

5. 五隻手指抓穩了,接著換用三隻手指、兩隻、一隻手指就能支持住患者的肢體

6. 靈活的在患者不動的狀況變換手指。過程中要維持患者肢體的穩定

7. 從靜態進展到動態,意指抓握著患者的肢體,一邊搖轉活動,都順了,就恭喜過關了

以上都是使用相同的要領,練會了還可以當作學習棍棒刀劍的基礎,這是順帶的好處。握法這是我在劍道練習上所學到的技術,在傷科操作的第一天就自然用上了,幸運的避掉了入門的大關卡,在此提供給大家,縮短學習的時間。下一篇文章,我們要談的是會抓握了以後,更上一層的「黏」、「貼」一類的技術。

圖片取自baike.sogou.com,鳴謝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針傷科初階] 之二--診斷的入手著眼點



「醫生,你不把脈嗎?」一位被「體制化」的初診患者問我。
「我不會把脈。」我就調皮地直說了。
「那你這樣治療是氣功嗎?」
「不是耶!只是種快速診斷的方法。治療還是用一般針。」
「那你扎穴道嗎?」
「我不懂穴道,就看你身體哪兒不對我就扎哪兒!」我一路直說到底。
-
患者之後就再沒出現了。
 -
診斷的目標是找出症狀的原因。消滅原因,邏輯上就可以永久解除症狀。好像電燈開關一樣,一頭是燈泡,一頭是開關,按開或按關,最是簡單直接。拿電燈當比喻,是因為診斷正確,治病就像拿個三用電錶修水電般直接與無趣。容我定義「診斷」一詞:
-
「針對特定症狀找出根治方法的過程」。
-
所以若病能拔根,「歪掉了」是診斷,「沒接好」也是診斷。醫生若是搞不定(我常在診間說:「醫不好的病才有名字」),「病因」就算給得專業,如西方的「梅尼爾氏症」、「重症肌無力」;東方的「脾腎虛寒」、「腎水凌心」等,不能稱自己在做「診斷」,只能說是在做「分類」。只不過能診斷的常給搞分類的瞧得扁扁的,這是閒話。
 -
醫生如果可以坦然的面對「診斷」和「分類」的差異,就會開始勇敢的追求問題的真正原因。回到正題,疾病的真正原因,會是什麼樣貌?要追到什麼層次?
-
我在2016年2月1日粉絲頁發表的文章可以當作出發點:
-
-
「人類的身體,是和地球磨合了幾億年發展出來的。人體的原廠設定是強韌的,而且具備了地球環境的一切特質。人體器官組織不會無故發炎、增生、壞死與退化,也不會無故相剋、乘侮、積聚或不足。」
-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身體本身自能運作良好,致病原因皆是外來,而且是找得到的具體原因。
-
-
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裡說得好:
-
-
「六淫(寒暑燥濕風熱),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野狼毒蟲,金瘡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
-
-
所以陳無擇看病,沒有把病人身上取得的資訊歸納到以上三個原因之內,他是不會滿意而一路追究下去的。
-
在我的診療經驗,「不內外因」反而是醫生應該大力介入的領域。如果沒有不內外因,依人體堅韌的程度,六淫不能侵入人體,七情無根依附於人體,人是不會生病的。對我來說,生病只有一因:「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野狼毒蟲,金瘡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我看所有的病就是要追到這一因為止,才會滿意,因為如無擇先生說的:「有背常理」。
-
曾在2015年9月12日曾寫過「不科學辦案兩例」,有兩個病例如下:
-
-
「病例一,爸爸,長年胃食道逆流,腹瀉,趕時間時氣衝頭頂,頭會脹,眩暈,咽喉不適。西醫診斷胃食道逆流,中醫診斷肝火旺。
-
病例二,兒子,容易腹瀉,嗜睡精神不佳,右手腕痛不能搬重,有打羽球的運動習慣。
-
答案
爸爸的病因是20年前在澄清湖馬場被馬踢到肚子,兒子的病因是小時候摔倒頭頂受傷,不是運動傷害,也不是大腸激躁症。爸爸自己忘了馬踢到這事情;兒子記得摔過,但從沒想過這一摔造成自己的問題,以為是打羽球。」
-
-
追到這個層次的「診斷」,常常能解決懸掛在患者身上長年的折磨。而能做出這樣診斷的原因,只是因為堅信一件事情:「人體不會莫名其妙的胃食道逆流、頭脹、腹瀉、...」。仔細地問,慢慢思考,答案都在細節裡。建議不要走向「開口問病是庸醫」的思路,如此得到的資訊是自己愛看愛聽的失真資訊,而失真的資訊終究回頭斷了自己進步的空間。
-
堅信人體不會自行生病,所有問題皆是外來,所走上的道路,是可以站在患者的角度,為他們卸下所有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結石病、甲狀腺疾病、早產兒下肢強直、巴金森等病,打破科別限界的直路。前提:醫師要相信患者的感覺,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
中醫師不能為了敬奉師言或典籍條文而診斷,就如同西醫師不可以為了襄贊decision trees和檢驗儀器而診斷。體制化最大的好處是快速上手,但代價是限制了醫師的思考意願與觀察力,也磨耗了追根究底的志氣。若把症狀任性地冠上「原發性」、「退化性」、「你的不良生活習慣」、「情志或個性導致」,或者根本不問原因,那麼醫生就不是挽起袖子解決問題,滿身臭汗的水電工,而是穿得乾淨體面,在巨塔裡供人膜拜出籤詩的活神仙了。
-
醫師養成追究「第一因」的習慣,還沒抓到點就不會出手。出手修理的部位,一定是致病的根源,不會扎無辜的穴道(要講究「配穴」、「流注」)、開沒事的椎(要練到有清脆響聲)、割完好的組織(要學習哪條能割哪條不能),這些做法滿足的醫生自己的理路,但違背了患者身體「本身自能運作良好」的大原則。
-
走錯了路,功夫就白下了。我也錯繞了好多路。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上,為有心人架設路標,是[針傷科初階] 文章的目的。下一篇要從診斷與治療的基本「握法」談起。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