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七夕夜談烈愛傷痕



傷科醫師老徐的工作,就像個TOMBOW橡皮擦,專門幫人體擦去舊傷,打磨光亮。


所謂「無傷不成病」,撞上了,跌倒了,湯火刀劈,所幸都過去了,身體雖壞,卻也維持一個穩定的程度,把傷清乾淨人便沒事了,於是治療時除了八卦外,懶得再多說些什麼正經的。


可偏只有 一種傷是不會過去的,持續進行與累積的,所以我再不願,也得正襟危坐把患者留下來訓話。那種傷就是「做愛傷」。


「做愛會受傷?老徐你別拿專業欺壓善良啊!」大家先別抗議,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我真不想學大醫院發公關稿,叫大家有事沒事都要來檢查,唯恐天下不亂啊!但啪啪啪太大力是真的會啪出傷的,受傷的多是女性或「受者」。


試著想,你在伴侶身上隨便挑一個部位,挑好了以後,固定距離10公分開始拍打那個地方,連打10多分鐘,每隔兩三天打一次,然後打個三五年,你猜會不會受傷?如果不用手,改用骨盆撞,那個衝力(momentum) 就是用倍數算了,很大的。八九十公斤興奮的男人,跟那個動物星球頻道非洲草原交配的野牛一樣的,覺得會不會受傷呀?


那可是詠春拳的必殺技「寸勁」啊!!!


女性或「受者」,如果是肌肉力量比較不足,身體較弱的,就容易在過程中累積傷害。受傷的特徵,通常是:

1. 在恥骨周圍(前下腹)和坐骨附近(臀部下緣)有肌肉的拍擊傷

2. 撞擊的力道一路上傳,到了腰椎和骨盆連結的地方產生肌肉的扭拉傷,骨盆會歪掉

3. 最後一路上傳到頭頂,因為再沒地方傳下去了,撞擊力量堵在頭皮凸出一個包,這算什麼傷呢?... 叫「隔山打牛傷」好了。

4. 如果在「老漢推車」時再拉單隻手臂,則受者的胸椎也會產生扭拉傷。

5. 陰莖比較長的男性配上嬌小的女性,又撞擊過猛時,會因為陰莖長過陰道,而頂到子宮頸,把整個子宮頂歪,這是內傷。


這些傷產生了什麼症狀呢?

主要是泌尿問題,尿道疼痛、發炎、尿難出或漏尿等

有人是陰道問題,陰道發炎,痛經、下身重、水腫

胸椎的老漢推車傷造成胸悶、咳嗽、過敏症狀加重

頭部的隔山打牛傷造成眩暈、視力模糊

歪掉的骨盆造成下背痠痛


看哪裡的先天結構比較脆弱,就在哪裡發病。若發病了,不會太好醫,因為正經的醫生不會想到這些環節。還有,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也不是說你有了以上的症狀,就一定是做愛太猛來的。


這些烈愛的傷痕會自動消失嗎?我不清楚。不過確實在幾個超過七十歲的女性身上,發現類似的撞擊傷。除非還是維持著火熱的性生活...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的心裡會不會有陰影。真不希望有哪位男性同胞因為大力撞了兩下,給本診所粉絲反手一巴掌(「叫你不要撞那麼大力聽不懂是不是?有事嗎?!啪!!」)


...好啦!寫到這裡,祝大家鵲橋相逢,七夕情人夜快樂!! (開溜~~~)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調筋動骨的重要感覺




骨頭錯縫,摸得出來。但傷科道路上的旅人們都知道,不一定調得進去。硬調進去了,也不保證定得住。這是什麼狀況?

皮肉筋骨由淺到深,活動的特性不一樣。簡單比喻成時鐘:皮是秒針,肉是分針,骨是時針。皮跑上一圈,肉且轉動一絲;皮繞到快燒起來了,骨頭才慵懶的往前爬一毫。這三個層次的結構是應該分開看待的,因為移動的方向與速率比是完全不同的。

在實務操作上,把皮攤開,就覺得可以把空隙做出來,把骨頭塞進去,或者握著骨頭,藉著延展或推擠,把肌肉調平,所謂「藉筋調骨」或「藉骨調筋」,如果只照著字面的意思硬幹,等於漏掉了一個重要的觀察:「皮膚的運行可以直線延展,也可以旋轉;肌肉的運行要靠旋轉;至於骨,是橫滾。三者方向不一,速率不一。」

簡單的說,身體的精巧如同法拉利的變速箱,要把一個錯縫一小格的骨頭塞進正確的位置(橫向挪動一小格),例如網球肘,而且保證不復發,必須讓手肘周圍的肌肉轉上數十圈到百圈來驅動。而為了要讓手肘的肌肉可以轉動上百圈,手肘的皮膚更是大風吹到無情荒地有情天去了。再擴大看,要容許手部的肌肉皮膚這樣移動,全身上下每一吋皮膚肌骨內臟筋膜都得大動來配合。

所以傷科手法:

一,調動骨頭的當下,皮膚和肌肉是不能抓死的。這是先決第一要務。用基礎手法動開肢體,其實底下的皮膚都在伸展,肌肉在各自旋轉,骨頭同步橫向滑動。擋住了這熱鬧的遊行隊伍的任何一個成員,一切就跟著停下來了。

二,同一個動作得反覆多次,才能得到比較好的調整結果。現在大家知道了,因為骨頭雖只橫向滾動一點點,肌肉和皮可是要跑馬拉松的。

三,全身的肌肉皮膚要跟著調整標的一起動作,不能有任何一個地方卡死。扯太緊,動作太大,患者身上有任何地方卡住,就像一根牙籤掉進法拉利的變速箱一樣,整台車就鎖死了。

看到這兒,傷科操作,真是如同開超跑一樣性感迷人呢!?(當然不是!我若能賺進一台超跑,第二天就考慮把診所燒了!)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傷科學習者的核心思維能夠改變:「皮膚、肌肉與骨頭的活動絕不是齊步的!各有其軌範和幅度。但皮膚、肌肉與骨頭的活動絕對是同步的!沒有誰能獨立活動不影響其他。」

而傷科醫者該培養的重要感覺則是:「在復位的每一個動作中,要讓皮膚如絲綢般在手裡滑移,肌肉如轉珠般滾動,骨頭如7-11大熱狗般翻轉,不要掐住這些熱鬧但同步的美妙感覺。」

所以藉由直線力量擠壓(例如開椎、扭脖子、機器拉腰、背人起來甩等)來消弭骨錯縫,和用針刀劃開沾黏讓骨頭復位的想法,大約是基於「皮筋骨齊步移動」的想法。我只能說倡議者「稍嫌單純」。

接著我們引申出去,談個題外話。思考一件事情:「如果在手法復位的過程,全身的肌筋骨都要順暢活動來配合調整的手法,那如果患者曾經受過傷,身上有地方沾黏卡住,這下還調得動嗎?」

我的經驗是,傷科若不先分案處理先前有舊傷的地方,光是用手法推拉滑挪,想要搞定骨錯縫筋出槽,就會常看到「對齊上面,跑了下面」,定不住的情況。這是手法操作的實情。另一個稍尷尬實情是:「把身上的舊傷清理乾淨,根本不需要使用手法,隨便搖(台語ㄑㄧㄜ˙,更是傳神)兩下就復位了。」

後記:
傷科用四字,涵括其要:「跌、打、損、傷」,這四件事處理好,就是絕頂的傷科醫師。近來傷科教習從不論傷,只談部位手法,玄之又玄,對我來說,就好像婦科不談女人,兒科不管小兒那樣費解。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