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針傷科初階] 之三--握法



第一篇文章談從伸肌或屈肌入手的抉擇,會引導至不同的治療思維、手法、與後續技術縱深;以及第二篇談診斷上的信念:要相信人體本自強健俱足,一切病因皆是外來。本篇文章談的又是個十字路口的抉擇:抓握時是姆食指發力,或小指發力?寫成具體的研究問題,則是:「在診斷,固定與調整患者時,該如何正確握住患者的肢體?」 

抓握有什麼好特別談的呢? 我先繞個大圈。在意念上,「鬆」與「靜」,是文武醫禪共通之大道。以醫學論,鬆可以化緊,靜足以分別,是診治的動力來源。外在的「鬆」與內在的「靜」是綁在一起的,最後會是同一個境界。醫師住在這個境界裡,祖師爺就會在你手上塞一只隱形熨斗。看病,就變成是燙衣服一樣的直覺性整理工作。要往這個境界走,在和病人短兵相接時,得先學會抓握。抓得好,醫生自己先鬆先靜,取得了診治的位能。患者也因此感到舒緩。會不會抓,患者其實都知道。

握法在一般傷科教授是被略而不談的。教師若非不講究這方法而胡亂抓握,就是覺得太簡單,不需要特別談。但是,「握」法不正確,就與「貼」法無緣。針傷科醫師不會貼,治療者就無法與患者合為一體,氣不能交通,意念就沒有發展空間,未來不管治療或診斷只能到一個程度就上不去,更別提以外治內,內外同治了。內科醫師不懂貼,每次搭脈角度不同,手指和患者尺膚就隔了一層紗,不真切,也無法建立一致的標準。所以,握法是個重要基礎,有學習的價值。

先不談診間裡的事。一般人抓握的習慣,是食中指出力,與拇指成嵌制之姿,而能固定物品。無名指和小指的出力是遞減的。這個出力方式可以把胸大肌的力量順利的引導到手掌,增強抓握的力量。

大家可以走出戶外,依著平常習慣抓著公車站牌的支柱,感覺一下。食中指出力的抓握習慣,力量會不會卡在上半身(答案是會)。若卡住了,外在來說,全身性的活動會有很多角度是受限無法連動的;而內在呢,頭顱內的壓力會升高,無法同時進行清楚的思考和觀察。抽象的意念上,是在進行「掠奪」。

現在要大家留意的習慣,是用小指「扣」著同一個站牌柱子。其他手指的力量依序遞減,中指、食指和拇指輕輕的搭在柱子的表面上。特別說明這「扣」,不是出力捏著,而是支持你的手不會沿著柱子往下滑的鬆活勁道。活動看看感覺一下,你會開始發現,這種抓握法,外在來說,會讓周身的肌膚筋骨是放鬆而靈活的;內在而言,氣反過來可以向下沉降到腳底,不會上衝腦門,所以思緒與觀察周圍的能力是敏銳的。

直說吧!這是武士刀的握法,是棍棒槍戟的握法,是武術~~是用來作動殺人所需要的快速反應與冷靜思考。練起來變個方向,是醫術~~就能用來救人。

原理知道了,可以看後附的圖片。圖一與圖二是無名氏示範的正確握法,是用小指來操縱刀身以及患者的手臂。此外特別鳴謝湯姆克魯斯示範錯誤握法,這樣握法是以食中指出力,把刀給握老,遇上行家就不妙了。大家可以設身處地體會一下這兩種握法的不同感覺。

練習法:

初步:

1. 先拿支棍子像圖一一樣的握著,或者上YouTube觀摩竹刀或武士刀的握法,試著轉動手腕棍棒舞動,要練到棍棒不會滑開掉下來

2. 練習熟了,就開始握著活人的前手臂,腳踝等「長得像棍棒」的部位 (圖二)

3. 接著,學習托上臂與膝後(請患者躺下,從下方托起膝蓋)

進階:

4. 用相同的要領抓握腰、臀、脅、肩等大面積的部位,練習手雖然不能圈握,但不致滑脫。大面積練好了,可以用練抓握小的面積,如把脈的寸口部位

5. 五隻手指抓穩了,接著換用三隻手指、兩隻、一隻手指就能支持住患者的肢體

6. 靈活的在患者不動的狀況變換手指。過程中要維持患者肢體的穩定

7. 從靜態進展到動態,意指抓握著患者的肢體,一邊搖轉活動,都順了,就恭喜過關了

以上都是使用相同的要領,練會了還可以當作學習棍棒刀劍的基礎,這是順帶的好處。握法這是我在劍道練習上所學到的技術,在傷科操作的第一天就自然用上了,幸運的避掉了入門的大關卡,在此提供給大家,縮短學習的時間。下一篇文章,我們要談的是會抓握了以後,更上一層的「黏」、「貼」一類的技術。

圖片取自baike.sogou.com,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