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看病大忌親友陪診
在去年7月24日我發表了一篇文章「針傷科初階之六—診斷與治療之『不確定性原理』」,裡頭的不確定,指的是中醫師自己的身體狀況會影響病人,從而造成診斷的誤失。過了一年多,我才發現,當我努力讓自己趨近身心健全的當口,影響診斷精確度的最大變數,已經從我本人,轉而變成陪診的親朋。
若是病人,氣一定弱,尤其是老人小孩。想像一下,如果他旁邊站一個氣強的家人,他的身體狀態會不會改變?我今天踢了好幾塊鐵板,誤判了幾次,心裡憤憤不平,寫出來大家幫忙掌我嘴,怎會有這麼笨的醫生。
案例一、夫妻同在診間裡,老公「右」腳小趾骨頭踢斷了!西醫只用簡單固定,我於是用針幫著接骨。怎麼搞的一路就摸他「左」腳,人放躺下來就擦酒精準備扎他左腳。患者大叫:「醫生我斷右腳耶!」我說:「我也覺奇怪啊!你的身體要我扎左腳!」一針就扎在左小趾上。扎完心裡頭覺得怪,回頭一看老婆,老婆的左小趾有踢壞的外傷。我猜有可能是氣染到老公身上,忙說:「妳!在外面等!」
待老婆一出診間,老公的身體馬上傳出正確的訊息:「請扎右小趾斷骨處。」
案例二、女兒媽媽同在診間裡。媽媽抱怨腿麻已經半年以上了,在我這兒總是醫不好。媽媽是某一節胸椎粉碎性骨折,遵循媽媽的身體訊息,常常扎針在背上受傷的地方,今天也打算同法治療,繼續扎背。
待女兒一出診間,媽媽的身體馬上傳出正確的訊息:「請扎左大腿外側的滑倒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
-
Q :請問學長是怎麼跨進傷科這個領域的? A :我大學讀管理,之後到國外讀大眾傳播。回台灣後大眾傳播的大環境不好,為了找出路養家活口便考進後中。進了學校一心想學內科,讀了很多書,也花錢費心找了老師另外學習。到了四年級,一切卻歸零而走入傷科。學習傷科全賴一個機緣:三年級的時...
-
自比諫迎佛骨,這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公開反對小針刀的使用。這篇文章公布後置頂一個月,我的責任已盡,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我反對的原因有五: 所有用針刀能解開的東西,針灸針都能做得更好,而且不帶傷害。這是第一。 身體有記憶性。任何被認定為傷害的侵入,都會留一輩子,至死不會消失...
-
聲明: 診間來了兩個重症患者,分別在腳底挨了針刀,同一位先進處理的。一位被扎了無效,一位反效果,走路壓到會痛。因為犯到我了,所以只好再發表一篇文章,請真吾的朋友們: 「如果你的醫師要幫你做侵入式治療,請你先問清楚是針刀還是傳統針。如果是針刀,請你馬上跳起來往門外衝(記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