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針傷科醫者當把心安在拆解
「你知道我為什麼一直在推這塊?」同一個部位發勁揉了五分多鐘,算算大概兩三百下吧!我問跟在一旁的開山大師姐。
開山大師姐保持沈默(她甚解我說哈話的段數)
「因為沒開!」哈話說完後我抬頭瞄了她的手肩,已經操到跟男人一樣粗壯了,還被病人稱讚:「里ㄟ 漢糙稼好!」。天幸她熬得過這苦,也感謝她有心,挑擔的又多一人。
病人因為身體倒錯糾結來找醫師,醫師做的事兒就是排憂解紛,手段不外兩種:「拆解」與「調解」。調解的工作,恕我直言:「多事!」 只要把塞車的路段打開,病人的身體自動會調解。所以醫師的專業是拆解。
結不打開則病根不會斷,不發狠拆解則結不會開。醫生長一分吝惜自己的心則發不了狠,心長在吝惜自己的一邊,則療效如鏡中花水中月:看起來是個氛圍,但醫生抓不到體,病人嚐不到味,好像有好像沒有。
重手頓挫傷人不是拆解,針刀火針等神州雜技也不是。排除這些異端,醫師用最敏銳的心思,理性的思唯,自然放鬆的身體律動,順著身體的結構「拆解」煩亂紛擾之處,也是一般所說的「軟傷科」。
軟傷科的學者,最怕是著了「軟」字的相,把人調一調動一動,「輕推輕搖如風拂岸柳,稀疏落針若雨打芭蕉」,以為不需發氣力拆解,病就要好。追究起來,患者打打太極,跳跳有氧,肢體活動的範圍皆比醫生調整的還廣大...「何需爾之軟?」
所以軟傷科非是軟綿綿的傷科,心念要築於確實的拆解。就如同學習騎腳踏車、仰泳一般的技藝,要有一個特定心念對上了,才能浮在水面,留在車上,也才能在技巧熟練後,還能繼續進步以觀其妙。
拆開幾分,病就好幾分,復原之路沒有神蹟與僥倖,只有熟習拆解後,神而明之的槓桿與直截。心不在拆解,如潮浪之不可久,取巧而已。
拆解最踏實者,歷來所見是星明整復的余星明老師。在我初學之時,余老師的右手腕早已操作出一大顆囊腫。印象中他大開大闔,能拆開的他絕對拆到位。揣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鋒銳,安住在損己利他的心念,那天在臉書看見他的相片,臉相變了,慈眉善目的,進入了修行之林。這樣的歸宿,我深仰慕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談傷科調整的「內外平衡」
[ 故事一 ] 曾經跟著馬惠安老師學習傷科推拿技巧。揉按趴在診療床上的患者,我練習時常常被糾正「過中線了!」,但每每問「什麼是過中線」,或「中線是什麼?」,卻從沒得到扎實的回應。於是自己揣測,患者趴著,身體從中間縱向剖一刀就叫「中線」,一次做一邊,不要超線。如此了解...
-
Q :請問學長是怎麼跨進傷科這個領域的? A :我大學讀管理,之後到國外讀大眾傳播。回台灣後大眾傳播的大環境不好,為了找出路養家活口便考進後中。進了學校一心想學內科,讀了很多書,也花錢費心找了老師另外學習。到了四年級,一切卻歸零而走入傷科。學習傷科全賴一個機緣:三年級的時...
-
自比諫迎佛骨,這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公開反對小針刀的使用。這篇文章公布後置頂一個月,我的責任已盡,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我反對的原因有五: 所有用針刀能解開的東西,針灸針都能做得更好,而且不帶傷害。這是第一。 身體有記憶性。任何被認定為傷害的侵入,都會留一輩子,至死不會消失...
-
聲明: 診間來了兩個重症患者,分別在腳底挨了針刀,同一位先進處理的。一位被扎了無效,一位反效果,走路壓到會痛。因為犯到我了,所以只好再發表一篇文章,請真吾的朋友們: 「如果你的醫師要幫你做侵入式治療,請你先問清楚是針刀還是傳統針。如果是針刀,請你馬上跳起來往門外衝(記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